【论文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课堂的权威不在;学生上课过程中的分心因素增多,注意力下降;学生需求日趋多样化与单一授课模式矛盾加剧。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带来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创业资源与信息的自由快捷分享,以及伴随用户需求多样化而扩展的小企业生长空间。高校创业教育者应该创新教育方式,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引导学生借助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模式,同时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移动互联网;创业模式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工作引起社会的持续关注,成为国民生活中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再次强调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1]可见,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首次将“创业教育”纳入本科生必修课程体系。《基本要求》强调,各高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从选修到必修,创业教育完成了具有实质意义的跨越。[2]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其中有挑战也有机遇。
二、移动互联网给高校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我国手机网民以学生群体占比最大,为24.9%。从年龄分布上看,20—2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占比最大,为33.4%。从学历分布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为21.6%。[3]可见大学生是我国手机网民的主力军。
(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的广泛使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1.课堂教育的主导性地位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许多大学生可以即时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快捷地查到各种信息。学生不再想以往一样单单依赖课堂获得知识,也不再轻易接受高校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味灌输。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或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师的权威[4],课堂教育的主导性地位大为下降。创业教育课程在一般院校又非主干课程,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更大。
2.学生的分心因素增多,注意力下降
移动互联网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与海量的信息服务,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这让他们对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便捷性让大学生自控性差的弱点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学生的注意力越来越短暂,耐心也越来越少,从不愿意读长篇著作发展到不读长文章,甚至到了不愿意读文字只喜欢看图的地步。
另外,由于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甚至考试,都能借助移动互联网快速搜索出答案,所以学生对网络搜索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让学生养成了不愿深入思考的惰性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得非常浅薄。[5]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需求多样化与课程单调性的矛盾加剧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学生很容易在网上结识与自己类似的伙伴,他们在申诉自己个性的尺度上显得更为大胆。这与传统课堂进行标准化教学的模式有着天然的矛盾。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师通过标准化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听课需求变得愈加困难。
(三)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